对“奢靡”场景的描写,是写作中的一种常见手法。我由于身体羸弱,导致不爱动,而养成了喜好读书看报习惯,并形成“读万卷书,行‘零’里路”这种既适用自身体质状况,又符合低碳环保的业余文化生活理念。在此习惯和理念指导下,也在阅读中外作品过程中目睹了大量的“奢靡”类场景描写。但由于许多“奢靡”场景描写最终是衬托的“朱门酒肉臭”或美国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式豪华,故此类描写阅读后我就一个也记不起了,但下面这段例外---“当外面喊了她后,她镇静地、缓慢地精心梳头。梳了又梳,一直梳到她认为最满意、最时髦的发型。……然后她从皮箱中取出浅咖啡色薄呢连衣裙和红宝石戒指,自己穿戴好。接着,又拿出一支口红,要旁边的人为她化妆。……然后在她那双高跟皮鞋踏出的铿锵声中,走向外面停放着的美国道奇牌大汽车……”看了上述这段“奢靡”场景描写后,读者肯定会觉得此文字描写中这位打扮的极其美丽时髦女郎,是要去参加一场“娱乐至死”的狂欢“派对”??或是百花争艳的盛妆舞会??但都不是!!她是去刑场赴死!!!她的名字叫——张露萍(余家英),发生时间是1945年7月14日,地点是国民党贵州息烽监狱。这段描写既展示了“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共产党员英勇气概,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美丽、高贵、大方、无畏气质,与刘胡兰、冷云(八女投江的带领者)、江竹筠(江姐)和丁佑君等同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位具有“青松气质、红梅品格、荷花风采”的“圣女’形象。而张露萍(余家英)由于其骄人出色的工作业绩(她在抗日战争重庆工作期间,把地下党小组建到了国民党军统局的核心部门----电讯总台),也理应成为又一名当之无愧贴近歌曲《红梅赞》所颂扬的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张露萍(余家英)烈士年仅二十四岁就牺牲了,但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前,她不愧是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巾帼英雄。死后,她英名永垂,浩气长存。她的不朽事迹和高尚气节,闪砾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她以挺拔高洁的青松气质形象和傲霜斗雪的红梅品格,以及“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荷花美丽风采,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时值即将迎来伟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01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张露萍(余家英)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儿女们。
说明:
(1)上述张露萍(余家英)的赴刑场描写文字段落,摘自《成都日报》2011年7月1日第43版(特刊)中“张露萍:活的亮亮,死的堂堂”一文。
(2)张露萍(1921-1945),原名余硕卿、余家英,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张露萍从小就阅读了大量书籍,并在革命爆发后,思考救国救民之路。1937年,在成都读中学的张露萍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四川总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1月,在车耀先和党组织的帮助下,张露萍和同学一路奔赴延安。张露萍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继续学业,随后被保送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并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张露萍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在军统局电讯总台的地下党支部书记。他们白天分头工作,晚上秘密聚会,交流情报。张露萍还负责与中共南方局的联络,把同志们从军统机关截获的重要情报送到南方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展了党的组织,支部成员达到7人。张露萍领导的地下党支部犹如一柄出鞘的利剑,插在敌人的心脏,在敌人最森严、最机密的特务首脑机关里,构建了一个党的“红色电台”,同敌人展开特殊的战斗。他们及时准确地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使党组织多次躲过敌人的破坏,并使敌人的许多秘密行动被我党掌握。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全部被捕,引发了震惊国民党上下的“军统电台案”。此案也震惊了蒋介石,为此戴笠亲自审讯张露萍。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恶徒,对张露萍软硬兼施。先是花言巧语,妄图软化;继而酷刑逼供,肉体摧残。但张露萍坚不吐实,戴笠毫无所得。对此蒋介石亲自出马干预,他大骂戴笠无能。由于敌人没能从张露萍口中得到任何党的机密。1945年7月14日,年仅24岁的张露萍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跋》
为进一步抓好廉洁文化建设,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切实加强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6月24日,公司纪委组织了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来到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的成都“荷风廉韵”廉洁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廉政清风洗礼。此次学习中,大家在感受廉洁教育的同时,还参观了著名烈士张露萍(余家英)的家族故居,并被张露萍(余家英)烈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事迹所感动。有鉴于此,特写下本文给予致敬。
位于四川省崇州市的张露萍烈士雕像
(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