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年代,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消耗了无数人的激情和青春。直到1977年的那个冬天,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开启,一场考试唤醒了万千青年沉睡的梦想,在那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新一代的青年从冰封沉睡的冻土中苏醒而来,他们迈着轻快而明亮的步伐,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对城市的憧憬和向往,诞生了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建设者,今天我们的主人翁蓝天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有着八十年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三个可贵的特点“单纯明朗的理想主义、不屈不挠地的执着热情、个人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自知自觉”,这三个特点在蓝天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982年8月,20岁的蓝天怀揣着建设城市的梦想进入了华西。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被提拔成了副队长,而彼时,他也面临着到西南某设计院工作的选择。领导的认可,同事的期盼,让他毅然决定选择继续留在了华西。1990年,作为副队长的蓝天牵头负责蜀都大厦南楼的安装施工。作为成都市第一个配备中央空调的商场,试营业不久后,发现自喷灭火系统只有一个总水流指示器做水力报警已不符合刚出台的国家新规范。已经营业的商场有四层用的是木层板吊顶,增加水流指示器,需要气割开孔和电焊连接,施工火灾风险极大。本着技术人的“钻劲”和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他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后,认真编写防火方案,周密细致组织施工,按照新规范的要求,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经过深刻反思,养成了他在施工过程中决不能仅局限于考虑自身质量的问题,还应密切关注和跟踪工程的设计问题的全局观念。在后续工作中,他认真学习相关设计规范,并多次在工程图纸会审中将问题及时提出,并将一些常见问题写成了论文进行了发表,已累计在公开出版刊物和全国学术会上发表论文32篇。
“活字典”“百科全书”
在华西安装公司,他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活字典”“百科全书”。只要有技术上的问题,照蓝天一定能找到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向。1992年,蓝天任技术科长、副总工程师后,多年以来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办公室里的技术书刊和图纸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堆积着他多年以来的“收藏品”。泛黄的书籍和皱皱巴巴的图纸映画了多少个日夜,废寝忘食地研究图纸的画面。2012年9月到2016年1月,蓝天全程参与了川航广场项目招投标与施工技术相关工作,因空调冷却塔被设计在了顶层,致使直径为500mm的冷却垂直管道高度达199.03米,机电安装难度极大。要攻克安装技术的难点,就需要大量的力学计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蓝天从0到1,自学力的算法,经过他反复推敲、推翻、演算,他冲云破雾又一次攻克了技术难点。但该项目获得“中国安装之星”奖项是,他激动地说,完成这个项目就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难!也许,这就是他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即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有拔丁抽楔的精神。
心怀日月 读文写诗
整天与技术打交道的蓝天,最大的业余爱好却是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尽管他一再谦称“略懂对仗,不会做诗”,他在《我与四川航空广场工程的“诗缘”》一文中写道,“经常加班是会使人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我选择写诗来作为对冲繁忙工作状态的一种放松方式,以使自己在工作中能始终充满饱满激情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状态”。从他的诗句中,既能读到气宇轩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豪情;又能读到托物言志、婉约灵动、坦荡如砥的颂歌。多年来他往返于各项目,埋于一方书桌,欣然和坦荡的将技术研究托付半生成为他生命的精灵。
方寸之间 一片蓝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博学、精思、力行!三十九年以来,蓝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把半生心血,无数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坚持不断学习,积极带领公司青年员工进行QC课题研究,为公司培养了多个技术骨干。作为善建的华西人,他用39年坚实的脚步链接着公司的过去与未来,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谦逊温暖的品质、卓越傲人的成绩,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从一砖一瓦的堆砌办公大楼的那天起,他已注定将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与华安这半生的距离。他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来奋斗。在马鞍西路9号二楼办公室的灯光下,那个20岁的少年,将梦想照进了现实,未来梦想还将继续。